:爷孙俩心照不宣
“外王父病重,的确不宜过多饮酒,朕会命御医每日前来问诊。”
赵凌的话叫王翦甚是欢喜。
一只老狐狸,一只小狐狸,那御医每日前来问诊,诊箱里面的东西是真香。
赵凌令御医关上房门,与王翦跪坐在条案前,共饮了一杯。
王翦喜酒,但终究已七十有二,在这个年代已能称作古来稀,赵凌也不敢让他多饮。
“陛下此番前来,是有要事吧?”王翦面色红润,身体健朗,他虽不是宗师高手,但也是常年习武,战场上的伤没能要了他的命,如今再见赵凌,心中郁结一扫而空,心情大好,脸上挂着久违的笑容。
赵凌也不拐弯抹角,直接问道:“外王父,当年李信伐楚失败,是否另有隐情?”
王翦饮下一杯酒,深深地看了赵凌一眼,笑道:“看来陛下是从之前的文书中找到了蛛丝马迹。”
嬴政当年横扫北方,准备南下灭楚,便先问王翦,老将军若是灭楚,需要多少兵马?
王翦答:“六十万。”
嬴政大惊,那时候六十万兵马可相当于全国的兵马,当年白起打赵国的长平之战,才五十万兵马。
而且集全国之兵马攻楚,所耗钱粮过于巨大,嬴政便问了当时刚得青睐的李信。
李信说他只需二十万兵马。
李信这属于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直接打了王翦的脸。
嬴政当时亦觉得,楚不能与赵想比,二十万大秦将士,足以灭楚。
于是有了王翦台宫,翻阅到了一些文书,根本也不可能知道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赵凌以前了解的历史是,李信大军被楚国军队追击三天三夜,秦楚前线的两层防御壁垒被破,李信大败。
嬴政后来请王翦出山,说的也是,李信令秦军蒙受耻辱,令李信背了锅。
(请)
n
:爷孙俩心照不宣
“始皇陛下令昌平君在伐楚之前回到了陈邑。”
王翦说到这里,又顿了顿:“昌平君乃是华阳太后的侄子,也是楚人,始皇陛下欲让楚人治楚地,却不曾想到,昌平君在李信深处楚地之后,昌平君起兵反秦,截断了李信的归路……”
说到这里,李信战败的原因便水落石出。
昌平君是华阳太后的侄子,也就是嬴政的表叔,他身上流着楚国贵族的血统。
他曾与吕不韦平定嫪毐之乱,更在吕不韦之后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大秦丞相。
战国时期,各国王室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也是为何到了灭国之战时,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
昌平君便是秦国的外戚势力,楚国公子。
当李信率兵灭楚之际,这位曾经的秦国丞相,嬴政的表叔,在背后捅了刀子,截断李信的粮草,令他进退两难,以至于大败。
王翦说到这里的时候,眼底闪过一丝光芒,赵凌在章台宫的文书中恐怕也已经知道真相了。
揣着答案来问问题。
他要问的是李信为何大败?
那么多年的事情了,李信大败又与王翦无关,他专程到府上,摆如此大的阵仗来问他这个问题。
是想说什么?
王翦端起酒杯,道:“当年始皇陛下过于信任外戚,以至于酿成李信大败,陛下万不可如此!”
外戚!
谁是外戚?
如今赵凌是皇帝,大秦上下,王家就是最大的外戚。
王翦乃武成候,王贲乃彻武侯,赵凌生母被封皇太后。
如此权势滔天的外戚,比之当年的昌平君如何?
赵凌举起酒杯,道:“外王父劳苦功高,王贲将军更是从龙有功,朕实赏无可赏,封无可封,王贲将军乃朕的亲舅舅,亦是朕的依仗,乃大秦坚强的后盾,朕欲重用王离,外王父以为如何?”
“善!”王翦说完,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
赵凌亦对饮此杯。
赵凌说得很清楚了,王翦、王贲的战功已经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他已经直言,但王贲是他舅舅。
当皇帝的一口一个外王父,一口一个舅舅,分明就是说,我们是一家人,但确实没什么可以赏的了,您老人家别见怪。
以后王贲也别再立什么战功了,朕依旧会重用王家,王离以后会继承王家的荣耀。
但也借昌平君背刺大秦的事情轻轻点了一下。
亲戚归亲戚,赵凌现在是皇帝,不能看着外戚势力无限扩张。
王翦经历白起之前功高震主的事件之后,本来就急流勇退,七十高龄,断然也不可能再复出了。
称病明哲保身也是王翦惯用的套路。
就冲赵凌对他的恭敬,王家依旧是赵凌坚强的后盾。
老爷子也支持他打压外戚势力,借老爷子的口跟王贲说。
这一杯酒饮下,王家依旧是大秦的顶梁柱,只是王家之人必定会低调,不会结党营私,对于赵凌下达的政令也不会有什么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