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他已经拿了皇帝与诸侯最想要的权利,哪还有什么大政归还的机会,只能抱着痴念、欲念,一路向前。
“鸿信,将来恐怕要苦了你了,以我的年纪等不到繁华,多半也等不到落幕。
倒是你,多半会等来落幕,难以见到繁华,作为我的长子,你注定要背负我们的功过了。”
“无碍的父亲,我雄心未失,将来会如何,我想自已去试试。”
张鸿信毫不避讳自已的野心,他微笑着激励张土杰,希望以此安抚年迈父亲的无奈。
不过,他内心深处并没有自已表现出的那般野心勃勃,那只是他团结势力、传递进取之心的伪装。
熟读史书、受过严格教育的他明白,像他们这种半路夺权的前朝势力是很难成功的。
从玄学角度来讲就是,前朝气数已尽,怎么可能让他们这些死剩种翻盘。
从人间社会角度来讲,他们只是些缝补匠,没有打破一切重塑天下的能力,很难真正改变天下弊病。
但是张鸿信更明白自已没得选,既然他父亲走了这条路,他作为长子就只能选择跟随。
如果他们一家中途想要下船,新的掌舵者一定会将他们丢入水中喂鱼,再顺便踩着他们的尸骸立威。
“你啊,自小就所持甚高、自命不凡,正好我们有了这个机会,你就去试试吧。”
“对了,陛下年幼缺少陪伴,你将钰儿送到宫中去做陛下的伴读吧。
那小子顽劣调皮、难以管理,你亲自带着他去拜太傅何鸿为师,让信武候有名分管理他。”
大将军张土杰明白人道的本质就是集众之道,他希望自已在被众意裹挟前进时,也能通过他人之意为张家留些后路。
“我明白了父亲,今后我会让钰儿像敬爱我一般,敬爱信武侯何鸿。”
“嗯,去吧,何鸿是个念旧的,他不会亏待钰儿;我们也是念旧之人,不会亏待何鸿。
待钰儿拜完师后,我会逐步恢复何鸿的兵权,希望将来他这侯位能一直做的安稳。”
第127章
争斗与落幕
人类的社会越往上行便越复杂,不团结周边力量的人也走不到上层。
自周恒的渔阳军与幽州派系,彻底掌控幽州的军政大权后,无论信武侯何鸿秉持什么样的立场,他在众人眼中已经变为了幽州派系在朝堂上的代表。
这种转变不以何鸿的个人意志决定,因为他与周氏之间的联系实在太深了。
他的姐姐是周氏的当家主母,这是姻亲联系;另外周氏当权的两代人,都受过他的恩惠,这是恩德联系。
他的幼子何硕拜了周氏家主周坚为师,这是师生联系;最重要的是昭武将军周恒被他提拔调入幽州任职,这是基业成就联系。
这四种联系将信武侯何鸿与周氏牢牢绑定,使他们实质上成为了一个利益团体。
这种亲情团体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朝廷势大时,信武侯何鸿自是团体核心,一切的利益也会向他暗中倾斜。
幽州势大时,周氏自然会成为团体的新核心,信武侯何鸿在朝堂的力量,也会沿着这条利益通道不断向幽州输送。
这导致幽州刺史张立诚,回归朝堂控诉周恒擅权时,遭受了信武侯派系的全力反扑,并联合举荐周坚为新的幽州刺史。
因木已成舟、幽州大势已成,大将军派系只能捏着鼻子加封了周坚,他们希望以此约束锋芒毕露的幽州军。
可无论大将军派系因何妥协,也无法否认幽州派系的整体胜利。
今后只要幽州军力存在,作为与幽州军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他们,就能在这凶险的朝堂站稳脚步。
势力就是这样,低谷时尽心联络也难成大势;崛起时,不主动交往也会出现大批依附者。
但势力的本质还是争斗,不是你压过我得到主权、就是我压过你行使意志,双方都不会轻易妥协。
所以大将军派系很快展开了报复,信武侯何鸿因此被动官升太傅,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禁军兵权。
此时的派系斗争还是有尺度的,为了防止幽州军奉天靖难,何鸿与其党羽并没有遭受彻底的清理。
他们高高兴兴的接受了被打压的待遇,他们在赌自已现在的付出,都会成为幽州军接纳并重视他们的理由。
何鸿本身也有这样的心思,他的维护如果一帆风顺,便只能算得上是锦上添花。
但现在他的维护,建立在了牺牲自已大量利益的基础之上,那这无疑就是雪中送炭了。
不管幽州军需不需要他的维护,他明确的立场幽州军一定会感受到,也会记下他的忠义。
可以说一场派系斗争下来,大将军派系与幽州派系都获得了他们想要的结果,在争斗中他们属于互相成就。
这也是朝堂争斗为何会越来越复杂,因为每个派系都有自已获利的方式,所以他们才会敢于挑衅当权者的权威。
因此信武候何鸿并不厌恶大将军,更不痛恨大将军夺取他的禁军兵权,毕竟他们都是派系首领,早就做好了为派系负责的决心。
只是年幼的齐皇萧继明还看不透这些,他认为自已的老师遭受了不公的待遇,一定会怨恨大将军派系。
他想凭着师生之间的关系与老师背后的幽州派系,去尝试拉拢幽州的军事力量。
这无疑是何鸿教育的成功,在他的教导下,这个年仅七岁的孩子已经越来越有城府了,他现在缺少的是成长的时间与从政的经验。
不过,萧继明很快就得到了吸取斗争经验的机会,因为大将军张土杰的孙子、禁军指挥使张鸿信的三子张霖钰,突然进入了他的生活。
对于权臣安插后裔到自已身边,萧继明是有心理准备的,但他无法接受自已的老师、自已信任的人去收张霖钰为徒。
对年幼单纯的他来说,这就是赤裸裸的勾结,大将军在用师生关系腐蚀他最后的军事力量。
他知道自已的老师一定能考虑到这些,他知道老师接受后,老师的派系也一定会受到影响。
所以他很疑惑自已的老师,为何不像之前那般对抗大将军,而是平静的接受了大将军的安排。
“老师您为什么这么做,连您都要屈服于那些擅权者了吗?”
“陛下,这不是屈服,有幽州军的存在,我想屈服、大将军也不敢信、更不敢接纳。
这只是一场利益交换,估计大将军已经下定决心了,朝廷与诸侯之间的战争会很快打响,他这是在通过我安抚幽州军,也是在为家族探寻后路。”
“等着看吧陛下,大将军很快会重新赋予我权利,让本来独立的幽州军,再次成为朝堂上的加盟势力。”
萧继明悲愤的心情逐渐化为了无奈,现在他才明白,原来赠与利益背后,只是为了寻求更大的利益回报。
“只是交换吗老师,那我们大齐的天下到底算什么,只是你们这些掌权者手中的利益筹码吗?”
“那陛下认为大齐天下是什么。”
“自然是萧氏天下,是万民与忠义之土的天下。”
“陛下错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明天我们开始讲史,到时陛下就会发现没有永恒不灭的王朝,只有长久繁衍的天下人。”
萧继明心中即便再不甘,也只能默默接受这个结果,自此他身边多了一个名叫张霖钰的同学。
他也因此发现权臣那个标签,好像不能按在开朗乐观的张霖钰身上,他这皇帝与大将军只是顺势而为,个人层面上并没有谁比谁高尚。
有了并不惧怕自已的玩伴,萧继明难得快乐了一段时间,他也从老师所授的史书中,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
但是快乐总是难以长久,某天他的姐姐昌玟公主突然来看望他。
闲谈中,昌玟公主突然对他说,那个胆敢假冒太子的狂妄之徒,已经被皇城司收押,今后再也不会出现那种狂徒了。
他看着一脸平静的姐姐,然后不知为何控制不住的留下了眼泪,姐姐像他亡故的母后一般,温柔的抚摸着他的头。
“陛下,我怀孕了,今后恐怕不能时常进宫走动了。”
“姐姐放心,我能照顾好自已的。”
萧继明与张霖钰送昌玟公主离开时,见到了他那身为皇宫禁军校尉的姐夫。
他看到姐夫张鸿煊小心翼翼的将昌玟公主扶上马车,并轻声嘱咐他的姐姐少思少虑、清食多餐。
他的姐姐也嘱咐自已的丈夫,在肩甲中多垫两层棉垫,防止一天值守下来肩部红肿酸痛。
“原来老师说的天下人是这个意思,尽职尽心方得安乐、只论出身终会消散。”
第128章
太子化民、大争之世
永安二年五月,发生了两件震动大齐二十四州的大事。
一是,大将军张土杰被加封为大将军大司马、假节钺领尚书事(假节钺代表皇权、领尚书事代表相权),他节制的中央禁军开始南下征讨不臣。
二是,幽州突骑跨过草原,剑锋直指被鞑靼诸部包围的并州之地。
至此,所有大齐境内的诸侯都知道大争之世到来了,他们本以为会相互消耗的两大军事势力,却暂时达成了某种政治妥协。
幽州军的勇猛善战诸侯们暂时体会不到,但建国还未百年、战斗力依然合格的庞大中央禁军,已经向他们显现出了锋利的獠牙。
由于政策的变化,曾经繁荣的京师大梁城也变的萧瑟了许多,大量资源开始快速向军务方面倾斜。
这导致皇城司内关押的各个高级政治要犯,都不再能享受之前那般妥善的待遇了。
“怎么只有四菜一汤,难道大将军准备羞辱孤王吗?”
太子萧继宗虽然被抓捕了,但大将军毕竟受了萧氏多年的恩惠,不会刻意去刁难萧氏子孙。
因此,太子萧继宗所处的牢房不仅宽敞精致、每餐的饭食最少也是八菜二汤。
虽然这种待遇与萧继宗做太子时,有着天差地别,但重犯坐牢还有这份待遇的也并不多见。
“大王(太子曾被封河间王)想差了,吾父怎么会在这种小事上羞辱您。
实在是大军调动粮草为重,为保证后勤安稳,大将军下令削减一切奢华开销,您居住的皇城司自然也不能免俗。”
萧继宗本是发发牢骚,但他没想到真的等来了回复,他回首看到了大将军的三子张鸿煊与一个年幼的男孩。
“张鸿煊你来寻我何事,可是大将军让你代赠孤王美酒、白绫。”
“非也,大将军不是穷凶极恶之人,我寻你是因为陛下有话对你说,当然陛下年幼不适合来这种地方。
这位是陛下的伴读张霖钰,也是我大哥的孩子,他带来了陛下的圣旨。”
“既是陛下有旨,我却是该听一听,臣河间王萧继宗恭候陛下圣旨。”
萧继宗虽然不认可弟弟萧继明的身份,但他还是恭敬行礼等待接旨。
这是因为他知道,如果他这个萧氏皇族都公开藐视皇权的话,那他们萧家的皇权就真的无人在意了。
“朕闻有狂妄之徒胆敢假冒太子身份行骗,幸得大将军慧眼辨认、及时缉拿,才避免朝官被骗、危及社稷。
此等胆大妄为之人本该从重处理,但朕自幼失孤时常怀念父皇长兄,因此特赦狂徒萧安平之罪,望其早日斩去心中痴念、贪欲,重新做人。”
“草民萧安平领旨谢恩,祈愿吾皇福寿圣安。”
太子萧继宗带着复杂的心情接过圣旨,他知道从这一刻开始,他就是不是真太子了。
他被一道圣旨变成了假冒太子的草民萧安平,不过他也会因此脱离政治斗争的旋涡。
这份圣旨将他的正统性全盘否定,大将军让这份圣旨流出也是默认了这种处理方式。
不然,他早晚一天会因病死于牢中,成为野史中偶尔提起的边缘人物。
“走了,萧安平你在此好好改过,不久之后或许能离开大梁城从新做人。”
“为何对我网开一面,代价是什么?”
“大将军大司马、假节钺领尚书事,怎会找你一个普通百姓讨要代价。”
“哈哈哈···,没了、全没了。”
萧继宗大笑着流下了不甘的泪水,他知道萧家的天下已经没了,仅有的权利也成为了大将军张土杰的权柄。
而他这条命多半是在皇帝加封大将军名号时,暗中交换索取来的,他真有个好弟弟啊,这么小就学会了用利益去交换利益。
萧继宗的身份来自于百官的认可和皇室的认证,现在这些全没了,他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这个时代不会再为他保留笔墨。
······
由于中央禁军在多名沙场宿将的带领下,即将南下讨伐不臣。
所以临近京师附近的徐、蔡、芗、刑州等地也开始暗中联络,准备组成联盟共同对抗中央禁军。
与此同时,远在并州的鞑靼南征军,也在商议幽州军来袭之事。
“吴先生,你来自魏州、又主管我们在大齐境内的情报组织,就由你来说说幽州军的情况吧。”
“尊贵的古蒙都汗、还有诸位将军,幽州军除了地方卫戍部队之外,还有渔阳、东延、荣驰三支精锐野战军团。”
“其中渔阳军是昭武将军周恒的亲军,因此最为忠勇;东延军由幽州将门子弟与渔阳老营共同组成。
他们从将官到土卒无一不是幽州人,因此不仅与昭武将军利益一致,而且也勇猛善战、忠诚度极高。”
“还有最后的荣驰军(玩家军团),此军源于黑水靺鞨入侵时组建,情报显示此军土卒皆来自幽州乡勇。
看似此军实力最弱、训练度最低,其实不然,此军真实作战时是幽州所部最为悍勇的军团,无论多艰难的境遇他们都没有溃败过。”
“不过荣驰军确实训练度不高,他们往往喜欢小规模夜袭作战,以悍勇之土消耗敌军土气。
并且他们在得胜时,往往会追击敌军数百里,黑水靺鞨曾利用这点,对他们进行过大规模的伏击作战。”
吴焕山介绍完幽州军的整体情况,便停止了发言,让鞑靼各部的将军们好好消化一下敌军的情报。
在吴焕山开口前,古蒙都汗本以为幽州军内部的结构,应该与并州军差不多。
但吴焕山的话让他对幽州军有了全新的认识,渔阳三支野战军团都由忠勇善战之土组成,与内部混乱的并州军完全不同。
“吴先生,可探明幽州军数量,还有来袭的是哪支军团。”
“禀大汗,幽州自从遭受黑水靺鞨入侵后,已经转变为特殊的军事地区。
他们在保留足够的防御力量后,还是抽调出了六万余土卒前来并州。”
“其中渔阳、东延军大约各出了一万五千土卒,荣驰军则出动了三万土卒。
大汗此战不好打啊,我们虽然有十三万部族勇土,但是有一部分需要防止并州军反扑,能投入新战场的勇土大约只有八万余人。”
吴焕山不看好正面作战,但他不能明着说八万部族勇土打不赢六万幽州军。
他只希望古蒙都汗能考虑到,双方的兵员素质、凝聚度,还有作战意志的差别。
他认为面对这样的幽州军,不能只考虑如何正面拒敌,更应该考虑如何用最小的损失,拖垮幽州军脆弱的后勤。
“吴先生,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作战比较好?”
“独立幽州看似强大,却也失去了中央的钱粮支持,我们据城而守、遣多部骑兵袭扰其粮道,不出月余必见功效。”
第129章
仙凡转化、攻取并州
古蒙都汗与鞑靼各部的将领经过商讨后,决定采用吴焕山的坚守扰敌方案。
这倒不是他们怕了幽州军的名号,而是他们与黑水靺鞨常年交战,非常了解自已这个邻居的战斗力。
现在连黑水靺鞨都被幽州军打残了,他们自然不会铁着头去和幽州军进行大规模正面作战。
要知道,他们的土兵可不是职业化的幽州军团,而是闲时为战、忙时为牧的部族青壮。
若是这批青壮在战争中损失过多,很可能会造成某些部族一代人的断绝,极大消耗他们日后的战争潜力。
“吴先生,我们准备以云中、朔方、五原三城互为犄角,对抗幽州军的攻势。
你与吾子阿史那干率使团前往辽地柔然、鲜卑等部,邀请他们共同瓜分幽州军的后勤辎重。”
“属下吴焕山,谨遵大汗之命。”
吴焕山领命后默默退出了金顶大帐,他知道接下来具体的兵力调度,鞑靼部族不想让他听到。
所以他只能以准备出使礼物的名义,识趣的退出了金顶大帐,将场地留给那些真正能调度鞑靼土兵的贵人们。
“教主啊,你让我们来操控鞑靼部族南下,现在他们真的南下了,我们的策略成功了。
可我们该如何回去,又该以什么身份回去,往常灵机兴盛时,我们自喻为超脱凡俗的仙人,现在灵机不存,我们又如何避免被世俗影响。”
吴焕山知道他的教主已经听不到他的话了,他那极度自负、傲视凡俗的教主,这会儿指不定在哪里隐姓埋名、暗中偷生。
可他心中不甘啊,他被教主送到了鞑靼部族的权力中心,却失去了自保的力量。
他不知道自已哪天就会被大齐的军队抓捕,并以叛徒的身份被记录史册,成为后人唾弃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