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确实各有问题,能提供支持的人,也能束缚你、激怒你;提供不了支持的人,也不在意你。
这能怎么办呢?
曾经职场上的自己,可以同时处理那么多人的复杂关系、透过那么多表面的现象去看本质,怎么到自己的生活就糊涂了呢。
想那么多,最终能负责的只有自己。
这些引入生活中的双方父母们,说白了,相当于自己的供应商。不是你付了钱、提了需求就能找到完全合心合意的供应商的。
四位老员工,自己之前没有考虑清楚怎么管理。项目太复杂,自己一个人又做不了。
供应商还不能全得罪了,都罢工的话,真去外面雇人,又要进入无休止的面试、换人环节,只会比现在更糟。
何况自己一个年轻、受过高等教育、接受过社会化训练、接受过领导力培训的人,怎么就被几个农村老头老太给拿捏了呢?
老板会在乎雇来的员工没给自己倒水吗?
领导会因为下属的几句话就气到跳脚、失眠吗?
如果会,那就是不合格的领导。
真的老板,只会看这…
林清扬看着几天毫无动静的微信群,和丝毫不跟自己单聊一句话的王建,感觉在“宝宝健康快乐成长群”里找反派这个项目,已经进展不下去了。
林清扬的爸爸妈妈,从小营造的家庭环境当然是有问题,但林清扬已经三十五六岁了,父母都六十岁了,还在找原生家庭的原因,似乎有点太窝囊了。
本来维持三千公里的社交距离就挺舒适的,中间那十来年都相安无事,是因为带娃才又重新住在一起、重新掀起了矛盾。
公公婆婆,也就是普通的农村老头老太,没有特别坏,也没有特别好。排除那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细节,也是为了带娃才来这里,不然维持一千多公里的社交距离,也挺好的。
似乎像剧本杀一样,对于林清扬目前的痛苦处境,很多人都有点责任,很多人都有点动机,但每个人都不是最终造成局面的凶手。
大家都对林清扬生孩子做出过期待,但最终决定的是自己。生完孩子后,自己受了很多苦、没有获得足够的支持,从而把他们都当成生活中的罪魁祸首,观察那些他们不在意自己的细节,结果越观察越痛苦。
他们确实各有问题,能提供支持的人,也能束缚你、激怒你;提供不了支持的人,也不在意你。
这能怎么办呢?
曾经职场上的自己,可以同时处理那么多人的复杂关系、透过那么多表面的现象去看本质,怎么到自己的生活就糊涂了呢。
想那么多,最终能负责的只有自己。
这些引入生活中的双方父母们,说白了,相当于自己的供应商。不是你付了钱、提了需求就能找到完全合心合意的供应商的。
四位老员工,自己之前没有考虑清楚怎么管理。项目太复杂,自己一个人又做不了。
供应商还不能全得罪了,都罢工的话,真去外面雇人,又要进入无休止的面试、换人环节,只会比现在更糟。
何况自己一个年轻、受过高等教育、接受过社会化训练、接受过领导力培训的人,怎么就被几个农村老头老太给拿捏了呢?
老板会在乎雇来的员工没给自己倒水吗?
领导会因为下属的几句话就气到跳脚、失眠吗?
如果会,那就是不合格的领导。
真的老板,只会看这下属对自己有没有用、有什么用。
为什么在职场里,自己能展现出一些领导力、一些雷厉风行的作风?
为什么当初结婚时,还坚持不要走那一套传统礼仪、不走那一套传统的嫁娶流程?
现在在家里就变成了任人欺压的小娇娘了?好像那种嫁入婆婆家,要端洗脚水伺候婆婆的受气媳妇似的。
说出去,都让以前的同学、同事、领导笑话。
自己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是不是孕期和哺乳期汹涌澎湃的激素控制了自己,让自己软弱地以一种受害者的心态来面对一切呢?
软弱、无能地到处诉说自己多苦多苦,只会让自己的痛苦更加放大化。也会模糊了重点、消耗了精力、转移了对问题本质的思考。
不要在乎那么多细枝末节,不要让琐碎的柴米油盐淹没了自己,要用一种项目负责人的心态,来重新看怎么破局。
其实这人际关系也很简单,要处理的关系,只有和王建的关系。
其他关系都不重要,现在是痛苦,但这痛苦是育儿任务压下来不得不面对造成的,可能也有激素放大的原因。
这痛苦是有期限的,像一个复杂又高压的项目,可能筹备执行期会有四五年。等孩子大一点,可以送入幼儿园、自己能说得清楚话、讲得清阿姨有没有欺负自己时再雇个阿姨,跟双方老父母又可以维持舒适的社交距离了。
要离婚吗?
想来想去,脑子里只剩下这一个问题。
林清扬现在才懂,为什么很多人说,有了孩子离婚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当年她还想,那都是懦弱的人找的懦弱借口,自己不敢离婚,就拿孩子当挡箭牌。
现在呢,林清扬其实自己不怕离婚的,她不是那种从来没有在社会上工作过的人。现在出去工作,就算职业有断档期、收入没有以前高,找个工资低点的工作,养活自己是完全没问题的,甚至还可以活得很好。
然后呢?孩子怎么养?
如果自己带着孩子,就势必要一直跟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甚至都没有对方父母可以来替换的时间。
如果把孩子给王建带着,就只能假期去看看孩子了。万一离婚后两个人各自换城市,可能一年也见不到孩子几次。
自己忍受了怀孕十个月、母乳一年、带娃一年半,快三年的痛苦了,一直以教科书般的标准在要求自己,在育儿的各个方面都力求做到极致,不对孩子做要求,只要求自己做个好妈妈,就这样,突然放手彻底不管了吗?
会不会太不负责了?
这样会不会像当初职业发展遇到瓶颈,就选择去生娃一样,又是用其他课题来逃避当前的问题,结果新课题又引入了更多困难呢?
已经走到绝境了,几条路都很差,但也不能选最差的吧?
第一条路,跟自己的父母长期捆绑在一起。爸爸可能都不会来,那就是跟妈妈单独住一起,带娃。
这绝对不行,跟妈妈住在一起的时候,林清扬时不时会想跳楼,或者拿刀捅自己。
她感觉自己并不是一个有抑郁症的人,产后医院复查做了几次心理测试量表,没有什么问题,跟其他人相处也都没问题。
在其他时候,林清扬当然也会有非常生气、非常困难、非常暴躁的处境,但她很难会想起要用“死“来应对的。
如果是其他任何人这样无理地对待她,她都有能力作出合适的回应,要么无视,要么骂回去,要么找管到对方的人投诉,要么直接拉黑不再联系就好。
可如果作妖的是自己亲妈,一个天然占据了生养自己的道德高地、占据已经变老的年龄优势、占据了为自己付出了很多的人情优势的亲妈,如果林清扬像对待别人一样理智地对待她,自己都接受不了自己那样冷酷。
不指责对方,就是为难自己。跟妈妈在一起,哪怕是在没有发生矛盾的时候,听到她说话的声音、看到她的脸,她都经常烦得要发疯,时不时想死了算了,真的死了就能逃过她了吧。
可能是一种创伤应激?
而且,妈妈用那种激烈的方式养大了林清扬,以至于她花了那么多年才勉强恢复平静,抑制住内心的自我毁灭冲动。怎么敢再把孩子交给她来带呢?创伤会继续往下传递的。
那样会让她陷入更加无法自拔的绝望和宿命论中,好像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挣脱不了那一种畸形的母女血缘关系,又拉多了一个宝宝,加入到这无法终止的关系里。
好像这一辈子投胎来地球,就是为了偿还罪孽的,最终一定会惨烈收场。
如果离婚后,自己带孩子,又不得不跟妈妈住在一起,可能林清扬会出现自己跳楼、或者带孩子跳楼的惨剧。这条路绝对不能选。
宝宝没有做错什么,他不应该得到这样的人生起点。
第二条路,离婚后把孩子留给王建。那他就会让他爸妈来长期带娃。
林清扬之前看过一个教授的研究报告,说宝宝小时候要尽早接触第二门语言,这样他的大脑才会保留能理解这门语言的神经突触,以后通过努力是有可能把外语学到母语者水平的。
基于这个理念,从宝宝四个月开始,林清扬就会每天给他读至少半小时英文绘本,每周至少三小时。到一岁半的时候,宝宝会用英语说话的内容,已经比其他同龄小朋友说的中文都多了。
留给爷爷奶奶?那陕西话就会变成他的第二门语言。
英语就别想了,没人能教的。
另一点很难接受的就是,也不只是林清扬的公公婆婆,大部分的爷爷奶奶,看着孩子能吃饱穿暖、不要出现严重的人身伤害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们年龄大了,反应速度、记忆力、理解能力、身体运动能力都大幅退化,长时间跟着一个精力旺盛的小男孩,也会力不从心。
更别提其他对宝宝的教育了。
什么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尽早开始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好的情商和性格、对宝宝生活中的疑问做到及时解答、按照幼儿大脑发育的特点阶段性安排一些娱乐活动,在玩中学习什么的,想都别想了。
林清扬加了几个母婴群,也在小区里认识不少同龄的宝宝,每个妈妈自己带的孩子,都比爷爷奶奶带的孩子,眼神要灵活很多、行为举止文明很多、语言社交能力优秀很多。
育儿就是这样,要么牺牲自己,要么牺牲孩子。
网上很多人会给面临这种困难的妈妈们提建议,建议她们只管好自己,去赚钱、搞事业,等到以后有钱了、孩子大了再带着钱来跟孩子修复关系。
林清扬感觉这种想法太理想主义了,她已经过了这种把美好的希望放在二十年后的年纪了。
生命无常,谁都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一个二十年可努力。
就是从小受到这种只在乎结果、不在乎过程中体验的教育,让她失去了很多。
“现在努力学习,上到大学就轻松了”、“现在不要在乎外表,等到工作了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现在辛苦攒钱,以后就有钱花了”、“现在专注学习不要谈恋爱,以后大学毕业了再好好找对象赶快结婚”、“现在先放弃一些快乐,吃苦在先,老了就能享福了”,抱着一种百米冲刺的态度,熬过一段又一段,才发现人生不是短道速跑,而是看不到尽头的长征。
而这长征路上,随时随地都有人牺牲。
最后重要的,不是二十年后你带着一个亿,甩在前夫和他家人面前,看他们打脸,看孩子对你表演亲情,而是在于日常相处中的每一次微笑回报、每一次亲密互动。
养孩子的付出当然是巨大的、艰辛的,但回报也是可以即时收取的。如果让她自己选择,是有一个前二十年对自己不闻不问、二十年后带着一亿来找的妈妈好,还是有一个一直陪着自己,既能做好自己、又能养好孩子、只是没有太多钱的妈妈,哪种更好,那林清扬肯定回选这个没钱但有爱的妈妈。
何况现在就是六亲不认去搞钱,也几乎不可能搞到一个亿呢。
所以如果离婚的话,孩子要留给王建才行。
这样可能自己才活得下去,但会失去很多跟宝宝一起长大的快乐。
如果不离婚呢?
至少短期内,都还要继续处理和双方父母的关系。
这一部分,林清扬认为是生娃养娃以来,最痛苦、最难度过的部分。
当初林清扬是完全没有对此做好准备的。一直以来,看到别人抱怨跟婆婆在一起带娃的矛盾,自己都觉得事不关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的,一直雇阿姨就好了。
没想到,雇阿姨还不如在家处理婆媳矛盾、母女矛盾的。阿姨跟婆婆、妈妈能干的事情,可能内容差不多、水平差不多,但至少婆婆、妈妈来带,你不用担心她们会在没人看到的地方虐待宝宝。
不离婚,至少育儿任务可以一起承担。只有一起承担,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王建虽然越来越把林清扬排除在他核心的“家人”圈子之外,把老婆的优先级排在他父母之后,但好歹对孩子还是认真的,工作之外的时间都是用来带娃的。
也还在努力工作赚钱养家的。
当时,林清扬说无法接受王建爸爸在家里那么爹味时,王建说,你在乎那么多不重要的事情干什么?就用他的体力啊!他可以帮助带娃,这件事对你有利,那就用这一点就好了。
那类比到王建上就是,爱情虽然消失了,但合作养娃的关系还得维持下去,否则就是三输的局面。
在不离婚的情况下,一边合作育儿,一边降低自己带娃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去关注其他婆婆妈妈们的言行、王建怎么看待林清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成长,是更容易做到的事。
她忽然想起很久之前,同学跟她吐槽说,自己老公周一到周五都不回家,孩子一生病她就要请假带去医院,领导对此非常有意见,两年没给她安排升职加薪了。
而孩子爸爸,工作日在隔壁城市过单身生活,周末回来都在刷手机,偶尔陪娃玩一玩,不会超过五分钟。既享受了当爸爸的快乐,又把育儿的任务都丢给自己妈妈和老婆,自己什么都不用付出。
经济方面呢,买房他靠父母支持,养家靠老婆的工资,自己工作也不求上进,赚的钱只够自己花。
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滤昼过上了非常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