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这鹿肉饺子我还是第一次吃呢,这味道也太香了!”
“可不是嘛,这野葱加进去味道真好,香溜溜的,恨不得把舌头都吞掉!”
“住在这村里可真好,打猎也近也方便,只要有个好枪法,就不缺肉吃了。”
听到这话,有一个同志笑着打趣道。
“哈哈哈,干脆把咱们根据地搬过来,这样就能常常吃肉了!”
赵大山听到这话愣了一下,似乎想到了什么。
吃过午饭后,同志们围成一圈,开始商讨下一步的计划。
林海目光扫过众人,又看了看这临时用作据点的农家小院,开口道。
“这儿的敌人已经被咱们除掉了,要不咱们回去吧,这几天在董大叔家又是吃又是住的,给人家添了不少麻烦。”
赵大山眼神透过窗户,往屋里瞟了瞟。
“现在有两个重伤员,还有三个腿部受伤的同志,这一路颠簸回去,他们吃不消的,要不让他们留在这儿养伤,董大叔一家都是厚道人,应该不会介意的。”
林海思索片刻,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行,那就让伤员留下养伤,咱再留几个同志照料。”
这时人群中的春燕站了出来,平日里就负责大家饮食起居,最是细心不过。
“海哥,我和我姐留下吧,照顾伤员我有经验。”
周月也拉着弟弟站了出来,说道。
“海哥,我和阿星也留下来吧。”
这些伤员需要换药,周月负责治疗,肯定是要留下来的。
之所以她让弟弟周星也留下了,其实是有些私心的。
在这大片大片的山林当中,野生动物非常多,而弟弟现在可是神枪手,偶尔上山打个猎,别提有多安逸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确定了留下照顾伤员的人选,和后续的安排。
把这些事情确定好后,赵大山想将自己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海哥,我心里有个想法,你也看看可不可行。”
第386章
咱村要建根据地啦!
林海抬起头,目光中满是信任与鼓励。
“行,你说。”
“今天给那些猎户兄弟们送银元的时候,我发现不少人都有加入组织的念头呢!可他们大多上有老下有小,真要离开家去咱们根据地,心里又割舍不下!所以我琢磨着,要不就在这个村里设个根据地?这样能让更多村里人参与进来。”
林海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这些话正说到他心坎里。
他们现有的根据地,是近几年才建成的,根据地里的同志们,大多数都是同村人。
村里有了组织,村民们在面对困难时更有底气,大家互帮互助,日子也有了奔头。
董大叔所在的村子,虽说人口不算稠密,但胜在地域宽广。
背靠着郁郁葱葱,绵延不绝的山林,自然资源丰富,地势也易守难攻。
在这里建立根据地,既能充分利用山林的隐蔽性和资源,又能带动村子发展,让乡亲们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
在董大叔所在的青冈村,要建立根据地的消息,瞬间让整个村子都热闹起来。
村民们奔走相告,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希望与喜悦。
“听说了吗?咱村要建根据地,以后日子可有盼头了!”
“那可不,既能帮衬着过日子,还能收拾坏蛋,这是好事儿啊!”
周月站在人群中,听着大家的议论,心中满是欢喜。
身旁的春燕姐拉着她的手,眼睛亮晶晶的。
“阿月,咱们应该要在这儿待好长一阵子了。”
周月笑着点头,目光坚定。
“根据地建设不容易,咱有经验,得留下来出份力。”
此时新根据地还没建起来,所以周月还有留下的这些同志们,只能暂住在附近的村民家中。
此时大部队已经回去了,周月如今在董大叔家里,把其他几个负责根据地事务的同志叫了过来。
大家围坐在一张缺了角的桌子旁边,探讨着接下来要做的事。
“这根据地该建在哪呢?场地得多大合适?”
周月率先打破沉默,问题一出,大家都陷入沉思。
强子满脸喜色,对着大家说道。
“我和村长合计过了,村东头老槐树那有一大片空地,村长说能给咱用来建根据地!”
周月脑海中浮现出那片老槐树空地的模样,确实开阔又平坦,她满意地点点头
“行,就那儿吧!那咱们是不是得赶紧请工人盖土坯房了?”
在这个年代虽说也有砖瓦房,可在农村里,基本都是土坯房,条件差些的还是茅草房。
这土坯房虽说不咋好看,但住起来舒服,冬暖夏凉的。
而且还结实,要是盖得好,住个百年都没问题。
春燕姐边听边点头,又想到了什么。
“如果请工人的话,就请村里人吧,这年月大家都不容易,让乡亲们也挣点钱,贴补家用!”
“好!那咱们多请些人手,尽快早点盖好!”
盖土坯房和现代盖楼房可不同,相对来说没那么复杂,如果人手够多,一两个月就可以搞定。
说干就干,第二天一大早,村里的锣声就敲响了。
起了个大早的村长,在村里面边走边吆喝,那洪亮的声音传遍村子的每个角落。
“老少爷们儿,咱村要建根据地啦!要请人干活,能挣工钱,有力气的都来村东头啊!”村长
不一会儿,村东头就聚集了不少人,有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也有手脚麻利的中年大叔。
当然妇女也不在少数,有很多婶子大娘,刚把家里的碗洗完,就立马赶过来了。
大槐树下的强子清了清嗓子,提高音量对着附近熙熙攘攘的乡亲们喊道。
“乡亲们好呀!这几天的活儿就是打土坯,工钱一天三毛嘞!想干的现在就来我这儿登记哈!”
话刚落音,人群里就炸开了锅。
“一天三毛?这可不少啊!”
“可不是,能买好几斤粮食呢,这工钱开的真高啊!”
不一会儿,来报名的人就把强子围了个水泄不通。
粗略一看,感觉村里至少来了一半人,人手绝对够了。
春燕姐站在一旁,看着这热闹的场景,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
“阿月你瞧,有这么多乡亲们帮忙,估计两三天就能把土坯做完啦!”
周月也笑着点头,人多好呀,能缩短工期。
周月和同志们把大家分成几个小组,有的负责挖土和泥,有的制作土坯,还有的负责搬运。
打土坯这活儿可不简单,虽说和小时候玩泥巴有点像,但也有不少讲究。
黄土得选那种黏性好的,和上稻草稻壳,比例还得合适。
强子带着几个有经验的大叔,在一旁指导着。
“这黄土和稻草得搅匀实了,不然土坯不结实。”
李大爷一边说着,一边用力地搅拌着泥料,手臂上的青筋都暴了起来。
“对!模具得填得满满当当,再压实,这样脱出来的坯子才规整。”
王大叔接过话茬,熟练地将泥料填入模具,然后用一块木板使劲压平。
再轻轻一磕,一个长方形的土坯就脱模而出,整整齐齐地摆在一旁。
女人们也没闲着,她们负责将做好的土坯搬到空地上晾晒。
春燕姐和周月也在旁边帮忙,一端着土坯,小心翼翼地走着。
“这土坯刚做好的时候润润的,还软乎,可得轻点拿。”
“听说还得晾晒个十多二十天才能用,现在这天气好,估计十多天就行。”
孩子们在一旁看着大人们干活,也忍不住凑过来。
几个小男孩拿着小树枝,学着大人的样子在一旁的泥堆上捣鼓着,玩得不亦乐乎。
“你们这些小鬼,可别捣乱啊!”
强子笑着吓唬他们。
“我们没捣乱,我们在帮忙做小土坯呢!”
小男孩们仰着头,一脸认真地说,逗得大伙哈哈大笑。
这几天青冈村热闹非凡,男女老少齐上阵。
从清晨到日暮,一块块土坯逐渐成型,摆满了村子的空地。
强子站在片“土坯的海洋”前,叉着腰,脸上的笑容藏也藏不住。
“哈哈,瞧瞧这阵仗,这么多土坯,盖栋大房子都绰绰有余啦!”
周月也被这景象感染,心中愉悦,手中紧握着那张简易图纸。
这是这两天周月绘制的,房屋简单示意图,画的有些粗糙,只是大概表示一下。
周月将这张图展开,一边指着图中的内容一边说道。
“强子哥你们看,这里会客厅得宽敞,以后村民们一起开会商量事儿,地方小了可不行。”
“好!咱这会客厅一定要大,能让大伙都舒舒服服地坐着。”
强子赞同地应和着,脑海中已经浮现出村民们热烈讨论的画面。
第387章
榆木那可是好料子嘞!
“还有这厨房,得多打几个灶,以后队伍上的同志多了,做大锅饭方便!”
然后周月又指着,图上的很多个小房间。
“住宿的地方也不能马虎,对于那些本地没住房的同志,这宿舍就是他们的家!”
“在屋子后面,我还规划了一个大院子,等根据地建好了,在这院子里养些牲口,既能自给自足,逢年过节还能给大伙改善改善伙食!”
周月介绍完之后,大家对这个根据地充满了期待。
“阿月,你想得可真周全!这根据地建起来,村里肯定会越来越好!”
中午在董大叔家的小院里,围坐着周月和同志们,还有董大叔一家。
因为有伤员,所以做的饭都比较清淡些。
“这鸡肉粥可真鲜,这几天辛苦大家了,又是去猎野鸡,又是做这些好吃的!”
一个缠着绷带的伤员笑着说道,手中的碗筷不停,对最近的伙食非常满意。
董大叔放下碗,笑着摆摆手。
“嗐没事儿!这几天没往深山去,就在附近猎了些野鸡,月丫头手巧,能给咱做出花儿来!”
周月这几天干太多活,也真是累着了,又盛了半碗鸡肉粥,边吃边说。
“大家都多吃点,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这土坯刚打完,大伙儿可累坏了!”
“这些土坯块现在还是湿的,得晾上个十多天,后续正式盖房子还得等上一阵子咯!”
周月一听不禁停下手中的筷子,问道。
“那咱们最近不就闲着了,没啥活干了?”
这时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春霞姐笑着摇摇头,解释道。
“哪能闲着呢?盖土坯房不光要土坯,还得用木头,不管是房梁还是柱子,都得用上好木头,质地得坚硬结实,这样房子才能稳当。”
正埋头吃饭的董升听到这儿,猛地抬起头来,眼睛亮晶晶的。
“要不下午我上山去找木头吧,我知道山里有些好榆木,最适合做房梁和柱子了!”
听到要用榆木做房梁和柱子,强子高兴得直点头。
“榆木那可是好料子嘞!要是用榆木做房梁和柱子,咱这根据地咋说也能挺个一百年!”
周月一听“榆木”俩字,眼睛睁得溜圆,满是惊讶。
“咱这山上有榆木?升哥,我们能跟着你一块儿上山不?”
她那神情像是想起了啥稀罕事,眼神里透着股子亲切劲儿。
对于大家的要求,董升直接点头答应。
“当然可以,就是山上道儿不好走,你可得跟紧些”
周月眼神变得柔和起来,像是陷入了回忆。
她小时候跟奶奶在村里住,村里就有几棵大榆树。
一到春上四五月份,奶奶就领着她去摘榆钱。
那榆钱就跟它名字似的,圆溜溜的,中间鼓个包。
绿莹莹的薄片片,一串串地挂在枝上,满树都是呢。
有很多城里人没吃过榆钱,甚至见都没见过。
可对于村里人,尤其是经历过饥荒的农村人来说,这榆钱可是好宝贝呀。
在以前饥荒时期,没有粮食青黄不接,村里人就会上树摘榆钱。
把这榆钱直接从枝条上撸下来就能吃,味道清甜清甜的。
周月还记得小时候,奶奶用榆钱给她熬粥喝,除了熬粥还能做煎饼。
往榆钱里搁点面粉,再打上俩鸡蛋摊成饼,那香味儿,到现在都忘不了,馋人得很!
吃过晌午饭,村里几个壮实的汉子凑到一块儿,准备上山伐木头。
董升把大斧头往肩上一扛,另一只手拿着锯子,吆喝着。
“走嘞,咱赶紧的,趁着天色好,把木头料子寻摸回来。”
周月和春燕姐也跟着,一个村里的大叔看着她们,笑着说道。
“这伐木头的活儿太累,你们也插不上啥手,咋还跟着去?”
周月左手挽着春燕姐,右手拉着春霞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