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让电话那头的老师们既惊讶又感动,纷纷表示愿意配合他的研究。
第二天一早,艾核侃就踏上了前往山区的路。
他选择了最偏远的几个教学点,这些地方交通不便,很少有研究者愿意去。
第一站是位于大山深处的希望小学。
校长李老师热情地接待了他,但眼角的疲惫掩饰不住。
“我们学校只有六个老师,要教两百多个学生。”
李老师苦笑着说,“每天从早忙到晚,连备课的时间都没有。”
艾核侃认真记录着每一个细节,不仅用录音笔记录下李老师的每一句话,还通过系统的能力敏锐捕捉到那些细微的情感和背后的故事。
采访结束后,艾核侃提出旁听一节课。
李老师带他来到三年级教室,推开门的一瞬间,艾核侃愣住了——教室里坐满了学生,讲台上的老师还拄着拐杖。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吗?”
艾核侃问。
李老师叹了口气:“是啊,老师们身体难免出现这样的情况,生病也是是常事。
有时候实在排不开课,老师们一咬牙就上了。”
艾核侃心里一阵酸楚,他想起自己读小学时,老师们总是精神饱满地站在讲台上。
而现在,这些乡村教师却在透支自己的健康,只为给孩子们一个接受教育的机会。
接下来的几天,艾核侃走访了更多的学校和老师,每到一处都能听到类似的故事:无私奉献、为了学生不惜一切代价……这些都是乡村教师精神品格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