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指了指陈小军的右手,“您刚才处理得很仔细。”
女医生笑着收下台历,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两张粮票:“拿着,给弟弟买些营养品。”
从医院出来时,陈小军攥着粮票,眼神里透着兴奋:“哥,你真会打交道!”
陈默摸了摸他的头,没说话。
他知道,在这个资源匮乏的年代,每一次善意交换都可能成为未来的人脉伏笔——就像前世在达沃斯论坛,他用一支钢笔换来了与欧洲企业家的合作机会。
县城中学的教导主任办公室里,陈默隔着木质办公桌,与王主任对视。
“你说要在全校代销复习资料?”
王主任推了推眼镜,目光落在陈默递来的《作文模板手册》样本上,“这不是变相卖题吗?”
“是合规的复习资料。”
陈默翻开手册,指着目录,“所有内容都基于教育部发布的高考大纲,而且——”他顿了顿,“每卖出一本,学校可以提两毛钱管理费。”
王主任的手指在桌面上敲了敲:“学生家长大多不宽裕。”
“所以我们定价一块二,比书店便宜三毛。”
陈默从帆布包掏出《人民日报》,指着1980年4月的文件,“教育部鼓励社会力量编印复习资料,我们这是响应政策。”
办公室里沉默了片刻。
陈默注意到王主任身后的书架上,摆着几本翻旧的《高考复习指南》,书脊上贴着“内部资料,禁止外传”的标签。
他忽然想起前世在教育机构做咨询时,曾拆解过类似的“信息壁垒”——当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时,打破壁垒的人就能创造价值。
“这样吧。”
王主任终于开口,“先拿两百本试试,放在教务处代售。”
他看着陈默沉稳的眼神,忽然问,“你真的只有十七岁?”
“下个月满十八。”
陈默站起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