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了会好点、上高中住校了会好点、大学毕业会好点、结婚生娃了会好点。
等自己死了会好点,那时候只需要用精神力保佑子孙后代就行了。
养孩子的责任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卸下,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最悲观的想法就是直到死都不能抛下。
那也没办法,既然已经生了,只有勇敢面对。只能尽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为他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做好准备。
孩子养得越独立,妈妈越轻松。
林清扬研究了周边的托班、可以招两岁前宝宝的幼儿园“小小班”,发现之前曾经有过这种幼儿园,但现在生育率降低,周边五公里范围内,所有可以招“小小班”的幼儿园都倒闭了,更没有什么公立的、有可靠资质的托班可选。
只能付费去机构,每周上两节早教课。不指望宝宝学到什么,就是让他适应下要自己去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情况,为以后顺利适应幼儿园提前做点准备。
请阿姨带娃的话,恶劣后果可能是隐秘的,风险是承受不起的。只能请家务阿姨来做卫生、做饭。
带娃的阿姨这行业是没有任何服务标准的,仅有的月嫂证…
林清扬强硬地否决了王建所有提议后,回家准备了两份文件:一份是离婚协议,一份是更新的简历。
离婚协议请律师看过了,虽然还没拿出来,还没谈到要离婚的地步,提前准备好总是有备无患。
谨慎悲观的人就是这样,只要做好了最差的准备,对各种情况都不会感到惊慌失措了。最困难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困难突如其来降临时,人很难一下子想好完全的应对措施,就会觉得好像天塌了,丧失了冷静思考的能力。
其实离婚也没什么困难的,从刚结婚起,每年林清扬都在意外为什么当年还没离婚。她绝不是一个离不开男人的人,只是现在有了宝宝,宝宝需要爸爸、也需要各自家里的老人来加入新的家庭、需要完全陌生的阿姨加入家庭,问题就会变得复杂。
为人母亲,必须要考虑怎样对孩子更好。这是一份承担了就永远无法抛下的责任,有人说孩子断奶了会好点,有人说上幼儿园了会好点,有人说上小学会好点,有人说小学四年级以后会好点。
上初中了会好点、上高中住校了会好点、大学毕业会好点、结婚生娃了会好点。
等自己死了会好点,那时候只需要用精神力保佑子孙后代就行了。
养孩子的责任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卸下,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最悲观的想法就是直到死都不能抛下。
那也没办法,既然已经生了,只有勇敢面对。只能尽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为他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做好准备。
孩子养得越独立,妈妈越轻松。
林清扬研究了周边的托班、可以招两岁前宝宝的幼儿园“小小班”,发现之前曾经有过这种幼儿园,但现在生育率降低,周边五公里范围内,所有可以招“小小班”的幼儿园都倒闭了,更没有什么公立的、有可靠资质的托班可选。
只能付费去机构,每周上两节早教课。不指望宝宝学到什么,就是让他适应下要自己去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情况,为以后顺利适应幼儿园提前做点准备。
请阿姨带娃的话,恶劣后果可能是隐秘的,风险是承受不起的。只能请家务阿姨来做卫生、做饭。
带娃的阿姨这行业是没有任何服务标准的,仅有的月嫂证很多人花点钱就能弄到。
育儿阿姨不接受任何机构、部门的监管,收入不用纳税、不交社保,工资按天结算,一些找阿姨的中介机构与阿姨只保持着最松散的合作关系,也就是在各种群里发布招聘信息,再对客户报出虚假美化过的简历和经历,以便取得更高的薪水和中介费,中介机构对阿姨可以说没有任何约束能力。
而且,中介机构会有动力让尽可能多的阿姨服务时间短一点,尽可能多换一些客户,这样他们可以收更多次的中介服务费。一个优秀的阿姨,一直在一个客户那里服务三五年,中介只能收一次中介费,这不符合商业公司的盈利目的。
市场上也没有任何可以让人去点评阿姨服务的第三方平台,在一个家庭里造成恶劣影响的阿姨完全不愁去下一家接单,后面的客户没有任何渠道可以知道这些阿姨之前的工作表现。
没有服务标准、没有监管机构、没有点评平台、没有考核机制,工作做不好没有任何惩罚机制。这份工作做得怎么样,全靠阿姨个人的良心。
这样一种高风险的合作伙伴,引入她们去公司做任何工作,你肯定会觉得哪哪都不靠谱,何况是把全家最在乎的宝宝交给她们呢?
不说整天在网上看到各种阿姨虐待孩子的新闻,就是林清扬和王建在小区遛娃时看到的,可以说,20
个带娃阿姨里有一个靠谱的都算不错。
大部分阿姨把宝宝推出去,会找个没有摄像头的位置,聚在一起开始聊天。八卦各自服务家庭里的鸡毛蒜皮、猜测自己服务家庭的财力水平、八卦各自家庭里的婆媳翁婿关系,甚至还有阿姨推着宝宝去找外遇对象约会的。
最重要的社交话题就是攀比工资和红包,以及在服务家庭里的衣食住行各种待遇。
很多阿姨完全不顾宝宝已经能听懂大人说话,就直接当面互相吐槽自己带的宝宝。吐槽他们吃得太多、拉得太多、睡觉时间太短导致她们工作太累。吐槽自己带的宝宝性格不好,不主动分享,煽动其他小朋友不要跟自己带的宝宝玩。这些
PUA
的贬低性话语,就是宝宝最开始习得的语言内容。
而那些阿姨带的宝宝,想下婴儿车去爬没人响应、想喝水没人响应、尿了拉了没人及时换、奶嘴掉地上捡起来直接塞嘴里,这都算好的,没受到虐待的。
大部分阿姨带的宝宝,比爷爷奶奶带的宝宝目光更呆滞,语言和社交能力都落后很多。
很多年后,可能社交平台上不会再有那么多吐槽原生家庭、遭到父母控制的孩子,反而是这种被阿姨带大的孩子,会吐槽一种新的心理问题。
这些孩子,就会成为新一批留守儿童,城市里高收入家庭的留守儿童。
就只生一个孩子,林清扬真的没办法接受雇人来,用这种养猪一样的水平来养孩子。
王建虽然不情愿,还是把他爸爸也接来一起带娃。爷爷来了后,为带娃贡献了不少体力,也给奶奶提供了一些熟悉的情绪支持。有了更陌生的爷爷作对比,宝宝跟奶奶更亲近了,奶奶会觉得自己带宝宝得到了酬劳,肉眼可见地开心了很多。
其实林清扬可以理解王建的心情,他的父母年纪大了,不愿意他们太劳累。但是他自己要工作,也没有什么育儿假可以享受的,老板布置工作量时,从来不会考虑到哪个员工还需要照顾家庭。
王建公司的
CTO
在聚餐上公开说:“我把我全部的时间都贡献给了工作,做梦都在思考技术上的问题怎么优化。两个孩子都是他们妈妈在管,我出差的行李都是我老婆操心收拾的,我全身心只用思考工作,就这样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希望你们回家后,也要做好家属的工作,要让家属全力支持你们奋斗事业。”
就是这样的氛围、就是这样的价值观、就是这样的现实情况。如果一个公司雇了男性员工,那就默认他们是不需要照顾家庭、照顾孩子的。
反正公司只要少雇女员工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养孩子就是这样一项任务,在婴幼儿阶段,准确地说,上幼儿园前的阶段,来自社会的支持太少太少,很多问题不是钱能解决的。或者说,不是有一点钱就能解决的,要非常非常有钱才行。这是一项要三个家庭都付出巨大努力的任务,没有人能逃离。
离婚协议可以写得很容易,但简历很难写得漂亮。毕竟年龄大了、职业中断、又想换行业。这中间任何一点都没法撒谎,只能尽量把之前的项目经历再优化下。
这一课题,其实是林清扬必然会遇到的,生孩子延迟了面对这问题的时间,但也增加了面对这问题的焦虑程度。
这种职业瓶颈的问题,无论男女、生不生孩子,很多人都会遇到,这也是那么多高学历的人只想要上岸编制的原因。
编制也不是安全屋,归根结底,人还是要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随时归零重启的勇气、乐观努力生活的精气神、脱下孔乙己长衫的厚脸皮。
林清扬对王建的恨和愤怒,在他答应帮林清扬找人推荐工作后也减弱了很多。
强烈的恨和强烈的爱一样,都很消耗人的精气神。林清扬很难维持这样强烈的感情很久,她觉得很累。也就更没有精力去思考如何修复爱、重新经营家庭了。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已经被林清扬降到拯救世界之后的等级了。
35
岁以上的中年人要去做什么工作?等退休吧,太年轻;找工作吧,嫌太老。不知道是谁开启的这种风气,一个
35
岁的中年人,如果是研究生毕业,才工作了
10
年,本科毕业工作了
12
年。正是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和见识,又年富力强的时候,正是奋斗的年纪。
为什么说出去,都好像那么丢人似的?一方面,我们为平均寿命越来越长而骄傲,一方面又全面地鄙视中年人。说到底,还是这个社会的年轻人太多了、劳动力过剩了,才会让企业出现这样挑三拣四的状况。
生的孩子,还是太多了。
为什么社会对养孩子没有什么支持?因为没支持的时候,生得就已经太多了,要是再给很多支持,那还了得?28
岁就不准上班了吧。
一个人要怎么度过
35
岁职业价值下降到
65
岁退休这
30
年的时间?这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人生课题。
林清扬买了很多目标新行业的书、整理了很多资料和报告开始学习,就算希望渺茫,人也要提前做好准备,不能一边喊着没机会了,一边又被动地等待,等机会降临时才发现自己还没学习,那真是太晚了。
一边学习新的知识,一边看看跟自己之前的经验和资源相结合的话,有什么新的职业机会。人不可能完全放弃自己之前的积累,全部从零开始。基于已有的能力,拓展新的事业边界,看上去是更容易执行的。
这时,她才体会到广东人经常说的“揾食艰难”是什么意思,“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广东人那么喜欢自己做生意,因为打工就是这样出去被挑剔的。自己做生意,固然也很难,至少没有那么赤裸裸的年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