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不哭了。
当然,这些都是在小孩儿有意识,可以初步表达自己想想法之后。
在初期,小孩儿得通过这些肢体语言去表达自己的需求。
其他家的小孩儿,家长稍微有见识一点,会让自己的小孩儿学习知识文字,但更多的是从小陪着家人种地,干家务,出海打捞捕鱼。
在风车村,以及周边几个村子里的文化人选择还是有限的。
而那些曾经在镇子上贩卖过鱼虾海鲜或者在镇里工作过的父母们,就会让孩子去学习,哪怕自己苦点累点也要去让孩子上学。
这样,孩子将来就可以有一份体面的镇里人文化工作了,不和自己一样,成为出卖劳动力过活的鄙视链的最底端了。
于是,父母们就把自己的期望和寄托,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的,强加在了下一代的身上。
以为他们好的名义。
每到一些时候,就会有城里的富人们,带着家人来风车村旅游看海,看日暮晨昏。
而种地的人们,打鱼的人们,自然田野,嬉闹的小孩,他们看到的一切,就成了城里人的美好的生活。
一面是现实生存,一面是惬意生活。
在村里,还有一类小孩,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小孩儿,自己一个人生活,或者由长辈带大,单亲家庭。
也就是留守儿童,这种小孩儿,有的很懂事,有的很叛逆。
没有一个很好的大人方向指引,就容易被村里的坏小孩带坏。
……燧晓25上学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学习文化知识。
这也是他爷爷当初和他说过的。
其他的,只要不涉及到原则性问题,基本都是随着兴趣来。
学堂也有很多各式书籍,但是这些图书室都是收费阅览,每次五枚海贝币,可阅览时间为一个小时。
价格不贵,但是很多家庭是不会花这些闲钱去让孩子去培养兴趣的。
见识和眼光放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