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商业模式的特点有哪些这个问题,包括京剧的唱腔的特点是什么?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京剧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二黄”和“西皮”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
关于这两大声腔的由来、形成与发展,在此不作考证和论述,仅就传统京剧唱腔的特点及作用做一介绍。
很多人都知道,“西皮”和“二黄”各有其特定的唱腔结构、旋律模式和调性特征。
那么,它们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以老生唱腔为例,将“西皮”和“二黄”的主要特征简单作一描述和比较。
在旋律发展中,由于“西皮”跳进音程较多,整体音区偏高,其调式多以“宫”调式为主,因此,其旋律色调明亮、尖锐、华丽,用平缓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
用轻快或强劲节奏处理时,多表现热烈、激烈的戏剧场面和活泼、激动的人物情绪。
相比之下,“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节奏强劲时,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戏剧场面和凄楚、悲愤的人物情绪。
另外,“西皮”和“二黄”在入唱(或起唱)位置上有明显的不同。
“西皮”的入唱位置在弱拍(如2/4节拍时,在弱拍入唱;4/4节拍时,在次强拍入唱)。
“二黄”的入唱位置在强拍(任何节拍均如此)。
前者由于是弱拍入唱,且强弱关系时而模糊又时而清晰,增强了节奏的不稳定感和旋律的流动感,因此,西皮唱腔总是给人以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之感;后者由于是强拍入唱,强弱关系比较明确,节奏扎实、稳定,增强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因此,二黄唱腔总是给人以沉静、悲凉之感。
当然,这些只是它们最基本、最典型的特征,至于特殊情况的各种特殊处理也是存在的。
<a href=京剧常用的伴奏乐器 在京剧唱腔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其声腔不仅派生了反调“西皮”和反调“二黄”,还吸收了一些其他地方剧种腔调,如[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娃娃调]、[汉调]等。
由于这些外来腔调在保持其原有结构和调性特点外,其旋律风格都不同程度地与“西皮”、“二黄”相近或相融,特别是胡琴的定弦和把位上分别相同于“皮黄”,故习惯地把这些强调分别归入“皮黄”列之中,如[二黄四平调]、[西皮娃娃调]、[西皮南梆子]、[二黄汉调]等。
谈到声腔的作用,不能不谈及到节奏的运用。
京剧唱腔的节奏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即由“板式”来确定。
其典型板式有:[原板](2/4节拍)、[慢板]、[三眼](4/4节拍)、[流水]、[快板](1/4节拍)、[散板]、[摇板](自由节拍)等。
[原板]为基础(原形)板式,其它各板式是在[原板]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如[慢板]、[三眼]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进行加倍扩充,再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丰富旋律和节奏,使唱腔旋律更加丰满、华丽;而[流水]、[快板]则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进行收缩,再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简化旋律和节奏,使唱腔旋律和节奏更加简练朴实,增强了力度;又如[散板]、[摇板]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自由伸展或紧缩,增强了唱腔表现力和戏剧效果。
象其它类型的音乐一样,节奏越是缓慢,情绪越是趋于平稳、优雅,反之则越是活泼、激动。
不同的板式与不同的声腔有机搭配,则产生不同的戏剧效果。
京剧的声腔与板式进行各种有机搭配,形成了完整的京剧唱腔体系。
分析京剧唱腔的表现功能,大致归类为三种,一是抒情性,二是叙事性,三是冲突性。
腔多字少的多用于抒情性唱段,如《文昭关》中伍员唱段 [二黄慢板]“一轮明月照窗前”和《贵妃醉酒》中杨贵妃唱段[二黄四平调慢板]“海岛冰轮初转腾”。
而腔少字多则用于叙事性唱段,如《凤还巢》中程雪娥唱段[西皮原板]“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
而第三种“冲突性”唱腔之所以单独归为一类,是因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京剧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即人物之间产生戏剧冲突时进行激烈的对唱或联唱唱段。
如《四郎探母》中杨延辉与铁镜公主的对唱[西皮快板]“非是我这几日愁眉不展”。
关于商业模式的特点有哪些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文章已关闭评论!
2024-09-23 14:27:01
2024-09-23 14:22:56
2024-09-23 14:18:18
2024-09-23 14:15:28
2024-09-23 14:11:05
2024-09-23 14:08:02
2024-09-23 14:05:29
2024-09-23 1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