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这样的童年,再正常的人也会变得性格扭曲而阴暗。更不必提即位之后,皇帝还要面对整个文臣群体的挟制,这让他表面温和隐忍,而内心充满暴戾,且最终将这份矛盾和痛苦诉诸种种离经叛道的行为。
比如,他曾突然宣称要将一名孕妇接入宫中当妃子,面对整个前朝后宫的激烈反对、冒着混淆皇室血脉的风险,他也把这事办成了。
又比如,他和他的养母,当今的太后,实际上感情并不算非常融洽。他只是表面尊重对方,却同时将后宫的权力分给先皇的另一名并不受宠的姜嫔——也就是如今的姜太妃。太后为表愤怒,宣称离宫礼佛,实际上在民间制造了很多舆论,暗指当今不孝,试图逼迫他放下姿态,接自己回宫。可最终在过了五年后也只能灰溜溜地回来,跟姜太妃继续分庭抗礼,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
这样的一个皇帝陛下,敏感多疑,叛逆疯批,实在是不知道他到底怎么做到在民间留下宽容大度的好名声的。
我唯一能猜测的方向,就是他内心对于追寻和建立自我的强烈渴望。
所以,我的这份提议,既能帮他打压整个文臣群体,又能让他彰显自我,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哪怕并不是什么优秀的评价,但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行为。
我想,他会同意的。
然而,这个皇帝的内心实则是非常离经叛道的,这一点,从他曾经试图把一个孕妇接入宫中当妃子,就可见一斑。
连皇室血统可能会被混淆,这么严重的事,他都置之不理,可见他宽容大度的外在都是骗人的,实则他就是个百年难得一见的疯批。
「他会同意的。」
我平静地说。
14
翌日。
顾辰果然旧事重提,再度要求相府嫡女宁疏桐自证清白,以明天下。
皇帝便表示:没问题啊,那朕就派个宫里有经验的嬷嬷去给验一下咯。
结果又有其他臣子站出来表示:此计不妥,相府势大,若左相大人提前贿赂了嬷嬷,或者用了什么阴私手段拿捏了嬷嬷,逼迫嬷嬷指鹿为马,那该如何是好?岂不是蒙蔽陛下,犯了欺君大罪?
周围的臣子们纷纷点头认同。
父亲听着这些莫须有的指控,要不是我早就给他开卷讲过题,他立刻就会气炸。
明明他还什么都没干呢,就已经被扣上了一顶欺君的帽子。
这些王八蛋,杀人不用刀,全靠一张嘴,无凭无据就能给你安插罪名,何其可恶!可恼!可恨!
父亲捏紧了手中的笏板,心中默念:不与傻瓜论短长,不与傻瓜论短长……
皇帝因为昨天和父亲通过气,所以此刻听见这样的质疑,也丝毫不慌。
他故作犹豫,思考沉吟片刻,忽而开颜一笑——
「既如此,那便把各位爱卿家中未出阁的女儿们,都带过来一起验身吧。」
死寂。
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瞠目结舌,一时间无人应答。
臣子们初时以为自己听错了,待皇帝再度表达自己的意思时,臣子们悬着的心才终于死了。
他们真的没听错!
皇帝疯了吗?
趁着臣子们都在发蒙的时候,皇帝抓紧时间输出:
首先,皇帝认为仅仅因为顾辰的片面之词,便要求一位贵女验身,这不合礼法。
但身为谏议大夫,既然顾辰提出了这样的质疑,那么皇帝也不能置之不理。
权衡之下,皇帝决定:验身可以,但不能只验相府千金。
顾辰既然对别人家的女儿提出这种有损名誉的指控,那么他也应该把自家的未出阁的女儿拉出来陪着一起验身。
至于其他认可顾辰,觉得顾辰做得没毛病的大臣,也照此办理,把家里未出阁的女儿都拎出来,一块儿验身去。
此话一出,朝堂上顿时哀鸿遍野。
昨日还作壁上观幸灾乐祸的臣子们,今天终于明白了什么叫感同身受。
父亲站在最前排,抚着胡子,幽幽叹了一句「今夕吾躯归故土,他朝君体也相同」。
让旁边听见的臣子们不由得跟着抖了抖身子。
被点到名的大臣们不干了,他们纷纷跪地,山呼求饶,希望皇帝陛下不要牵连他们家无辜的女儿们。
甚至还有人开始反水攻击顾辰,骂顾辰持身不正,整天只知道盯着人家未出阁小姑娘裙摆下的那点事儿,丢不丢人!
皇帝满意地看着大半个朝堂的臣子都哀嚎不已,咧开嘴笑:「放心吧,朕还会安排一些未及笄的宫女,一并加入验身的队伍,验身时少女们须统一蒙上面纱,不得交谈,否则便是作弊。再安排上不止一个嬷嬷,如此便可确保万无一失了。」
臣子们高呼「请陛下收回成命」,皇帝却不为所动。
还有头铁的想要抬杠,刚开口就被同僚捂住嘴巴,摁住头往地上磕。
「快闭嘴吧!还嫌事儿不够大吗!」
皇帝语重心长:「朕也只是想让众位爱卿明白,何为以身作则。若参奏他人,可以无凭无据,仅靠一张嘴便给人扣上天大的罪名,那么这就不是公道,而是诛心了。在朕的朝堂上,朕不希望看到文武百官只知诛心,不知实干。此事就这么决定了,众卿退朝吧。」
百官听见皇帝的话,整个人都不好了,内心不停咆哮:你这个疯批皇帝,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冠冕堂皇地说这种话!
你当年自己做过多少混账事,你自己都不记得了?
如今倒在这里拿捏上我们了!